游客发表
《周易》经文形成的下限大约在殷末周初,带有浓厚的占筮色彩,是对殷商占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是有过的。据有人不完全统计,从1687年至1773年的近百年中,来华的耶稣会士用拉丁文等写了252种与中国有关的著作。
这首先是欧洲各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与欧洲各国人民努力学习借鉴东方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长处、智慧、经验也是分不开的。在后来的千百年间,儒学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端与难题。但儒学文化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始终需要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智慧与经验,以保持和增强自己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儒学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法宝。
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儒学文化时,坚持革故鼎新、择善而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能不加分析地照套照用。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所以它能够因时达变、推陈出新。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曾有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殷墟甲骨卜辞显示,商代占卜之风盛行,并且已产生官方筮法。《论语·子路》亦载孔子引《恒卦》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以说明德较之占的价值。今本《墨子》虽未见直接引《易》述《易》,但不能无视墨家与《周易》经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忽略其理论体系中的易学因素。这些有关宗法等级和道德教化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
此论虽不中,亦不远矣。此外,《蒙》《噬嗑》《丰》《旅》诸卦也都蕴含着以儒家教化为主、兼及施以刑罚的倾向。
自汉代以来,《老子》与《周易》之间的渊源已为学者所注意。另外,学者根据殷商甲骨和青铜器上的数字符号,即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数字卦,推测商代已有根据筮法所得筮数进行占筮的实践,商代末期已有六画符号出现。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为,儒、道及诸子各家学派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易经》的启示和沾溉,而各学派又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反过来影响了《易传》诸篇的形成。殷周鼎革,周人继承了此前的卜筮系统,并有所发展。
阴阳家的思想观念中也反映出《易经》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易经》理念的进一步发挥、发展。此外,在一些具体的政治主张方面,《易传》更直承墨家之说。《左传》《国语》所载筮例显示,卦爻辞的道德内涵在春秋时期已经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现,六十四卦卦象及卦爻辞的文本也开始突破卜筮之书的性质,发展出哲理之书的功用和价值。清代魏源在《孙子集注序》中曾感叹:《易》其言兵之书乎。
又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法家的用狱尚刑观念在《易传》中亦多有反映,《贲卦·象传》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之语,《解卦·象传》所谓君子以赦过宥罪皆是明证。
在他们看来,《易》《老》旨多相通、相同之处。宋代邵雍强调老子得《易》之体,而清代王昶则指出:余少诵《阴符》《道德》,意以为清净所宗,已而深究《易》旨,乃知皆原本于《易》。
如《师卦·象传》: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可见,孔子及先秦儒家源源不断地从《易经》中汲取思想资源,而他们的理论学说又成为《易传》诸篇得以哲理化、体系化的源头之一。又说《易传》所阐发的易道与兵家之道是相近、相通的,其道皆冒万有,其心皆照宇宙,其术皆合天人、综常变者也。我们看,《易传》中确实蕴涵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如《系辞上传》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扬雄《太玄赋》有言: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兵书中亦多有诸如凡战之道凡兵之道之类的表述。
正惟如此,自魏晋《易》《老》《庄》并立为三玄,以《老》《庄》以解《易》,或是援《易》入《老》《庄》的思想成果层出不穷,王弼、韩康伯《周易注》,向秀、郭象《庄子注》便是其中的典型。(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五洲传播出版社四库全书·经部·易类项目负责人) 进入专题: 易学 周易 。
郭店楚简的出土及其研究显示了思孟学派在儒学传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子思作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庸》中对于性、命问题的讨论能够与《易传》相辅翼,故曾有学者视《中庸》为解《易》之作,甚至称之为第十一翼。所以有学者认为《彖》《象》二传以及《系辞传》的有关章节曾为思孟学派所整理或润色。
邵雍曾说:孟子著书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总述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旨时指出:《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可以讲,《易传》诸篇的产生历程和思想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融合百家之学、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和魄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深刻领会,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易传》亦重感应的思想,如《乾卦·文言传》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说法,《同人卦·象传》亦有君子以类族辨物之言,都体现了对阴阳家思想的采纳和融会。可以说,观其德义乃是孔子读《易》、研《易》的根本精神所在。《周礼·春官·太卜》载太卜掌三《易》之法,即《连山》《归藏》和《周易》。
不可否认的是,《易传》中关于宇宙生化和天道运行等方面的诸多命题,明显与道家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而为儒家所罕言。孔子对于《易经》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刻影响了儒家后学及《易传》的产生。
《周易》经文形成的下限大约在殷末周初,带有浓厚的占筮色彩,是对殷商占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对五德终始说有详细的记录,其中提到事物根据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原则进行分类,后来的天人感应之说便是基于这一理念逐渐发展而完成的。
综上,《易传》论人事多本于儒家,但其中自然主义的天道观,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整体思维模式等,均与道家老庄和黄老学派的思想学说相一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庄子》又多被视为阳挤而阴助儒家的著作,被韩愈、苏轼、王雱、吕惠卿等著名学者引入《易》之注解当中,以至于《庄》解《易》成为一时之风尚,甚至旁及佛理。
综合百家,超越百家 战国中后期,与政治渐趋统一的形势相适应,在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浸润下,诸子各家之间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局面。蒙文通在《经史抉原》中总结道:《易传》多论天道,言性命,言感寂,言道器,颇近道家。孔子精通《易经》是显而易见的。阴阳家最典型的五德终始说,以五种德之间的生克制化为核心。
《易经》由六十四个卦象和卦爻辞组成。兵家极重用兵之法,常用道这个范畴阐述其对于战争规律的认识与总结,如《孙子兵法·计篇》有言:兵者,诡道也。
另外,发端于战国中期齐国稷下的黄老之学,继承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的理论,重视精气的观念,而《系辞上传》中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云云,明显与此有所关涉和联系。《易传》更进一步用生生来概括这种规则,并以之为宇宙及万物存在的根本动力和依据。
《系辞上传》曰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颐卦·彖传》言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都体现出尚贤养贤已被《易传》吸纳和发展,成为一种规律性、根本性的思想。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但又各有所偏,各有所蔽,各有质疑和批评者。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